解读优逸:互联网时代情趣制造企业的反思
还记得董明珠和雷军打得一个赌吗?双方互相不服,当时“格力”属于强势,小米属于“得势”,双方各自坚持自己模式,互不相让,火药味十足。而这次赌局不仅仅关系到两个大企业的碰撞更是互联网企业与传统制造业间的一次正面交锋!
“互联网思维”应该是中国近年以来最热门的关键字,无论是马云一手创建的电商帝国阿里,还是通过互联网运营获得空前成功的小米,都或多或少给“互联网思维”增加了一丝传奇的色彩。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成功只是个例,同样有数以万计的互联网创业者迷失在这条路上。而笔者想问的是:互联网的出现是否改变了市场营销的游戏规则?互联网思维是否可以落实到有章可循的既定战略当中?
很明显互联网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只要运用好互联网思维就一定可以获得成功的,更不可能复制阿里或小米的成功,单纯的只靠与用户进行互联网交流的商业模式是无法像格力一样健康生存25年以上的。
近期,很多纯互联网品牌都设立了线下的体验,阿里和腾讯目前的竞争从线上转向移动端和O2O。这正是虚拟经济慢慢走向实体化的表现,线上线下的融合才是大势所趋,因为互联网营销严重缺乏有效精确的衡量机制,难以预测和控制舆论效果,而且也很难量化投资回报。
正是这个原因,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商业经营的本质问题。很多人认为,互联网改变的是营销手段、传播渠道和购买方式等问题,但是并没有改变一切以产品为基础以人为根本的
运行规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不重,相反它非常重要,但是做为传统制造业在大环境相对困难的情下,不可盲目的寄身于互联网大潮中,因为这条路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优逸(YOUYI),一个在中国从事情趣用品超过12年的传统制造型企业鼎铿实业旗下的品牌,在面对互联网席卷全球的大势下,同样和众多生产企业一样,最初都是随波逐流的状态,将大量的人力、财力都投入到了互联网当中。经过三年艰辛摸索,最后却发现已经偏离了企业最初的宗旨,和大家一样研发和生产着大量的同质化产品,与众多企业比拼着价格与营销技巧,而实际获得的成就十分有限。 那么对于生型企业在面对互联网时代该何去何从呢?是偏重与互联网营销还是回归到企业以产品质量与创新为宗指呢?根据笔者深入了解,优逸在后两年的成功也许可以提供给其它企业一条参考思路。
鼎铿总结,产品的职责是基于整个产品核心进行了功能、外观的设计创新及提高,互动体验上的优化。互联网的运用是基于环境的,帮助用户去认识、认可和适应产品的。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例如:百度搜索就是典型的技术驱动的公司。相对于产品,界面,交互,基本上万年不变。而搜索结果的精准,才是百度的核心竞争力。而生产型企业无论是通过线上还是线下的营销,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创造产品。
在不同的阶段,对于一个项目的关注点自然也不同,前期生产企业应更加重视产品的创新研发、生产和品质,而后期才会更加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营销,这样才是一个从生产产品到做成产品的完整链。当下在互联网电商平台上趋势更加明显,所有的成功案例无一例外的都是产品有自已的独特特色,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现在无论何种营销方式或渠道,其根本基础仍然是好的产品。即使企业无力去做互联网营销,当你的产品够好、够独特时,相信互联网企业也会非常有意向与之合作。
当今科技在不断更新,互联网飞速发展,传播介质在不断更新,顾客行为在不断改变。传统企业在加强原有的核心竞争力之外,也确实需要学习和紧跟互联网的步伐,只要企业能不望初衷,铭记营销本质,利用大数据进行客户分析,生产出具有品牌特质的、受客户喜爱的产品,那么传统生产型企业同样可以屹立在互联网时代的高峰。